走进奘师紫泉读书会:北大国学班的神秘开示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1 浏览:227次

臧克家大师在紫泉读书会为北大国学班讲学

读书的三个阶段

知行合一

读书有几个方面:一是 "求技"。求技"、"博学而笃志"、"读万卷书"、"卖身于帝王家"、"卖身于帝王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儒家所说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与 "卖身于帝王家 "是一个意思。

另一件事是获取知识。好比说 "一物不知,儒者耻之","远万物,近身体",但这些都是一种比附上的认知,最根本、最明了的读书,是明理。读书无理,犹如书中飞蛾扑火,收获的只是知识、技巧。

"知行合一",要明白道理,用在行为上,而 "行为 "不是空泛的,只能表现在身体、语言和心智上。表现在身体上的,叫积蓄力量。表现在语言文字上的,叫做言。体现在精神上的可以更宽泛地定义,比如老子的《道德经》。那么佛经呢?世界上被称为经的并不多,天主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还有道教的《道德经》和《南华经》。道家只有两部被称为经,其他的《悟真篇》都不被称为经。佛家的经最多,有《大藏经》。乾隆年间的《大藏经》、《龙藏》、《高丽藏》、日本的《大正藏》、大正年间重修的《大正藏》和《新修大正藏序藏》。

什么是佛经?经 "是什么意思?梵语叫经,当时翻译的佛经在中国没有相应的文本,所以叫经。经 "最根本的含义是 "受"。就像那些粗制滥造的小说,读过一遍就不想再读了,但四大名著,《红楼梦》,我读过四遍,《三国演义》,我读过两遍,《水浒传》,我读过一遍,《西游记》,读得最多,十几遍,我都喜欢,特别喜欢孙悟空,再喜欢唐僧,因为它对我有 "接受力"。取经叫摄受。

我们读小学课本、中学课本、大学课本都扔掉了,现在你说读国学课,没有人叫取经,但是佛教的《心经》260个字,早上一遍,晚上一遍,每天一遍,还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它有摄取的力量,把你融进去,就像照相机把你融进去一样,你逃不掉,这就叫摄取。你看《圣经》也是一样,翻开《圣经》,章节、经文都是一样的,有一种贯彻始终的力量,这就叫一致性,我的方式是一致的,这就是摄取的力量。

还有一种作用叫做辨别力。我们所做的,我们认为的是对还是错?是对还是错?是完美还是偏狭?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以老师的著作为师,就是这样。当老师不在了,当佛祖不在了,当真主不在了,我们就拿着他留下的经文,看看我们所做的是否与他一致,是否与他相应。如果我们所做的与圣人相应,我们就可以做圣人的弟子、门人、学生;如果与教义不相应,我们就叫旁门左道,歪嘴念歪经。

第三个角色,道路的角色。这是一条人人可行的道路。所以,人人可为尧、舜、圣人,人人可为菩萨,人人可为佛。

佛陀觉悟的现实意义

"佛 "是印度语,翻译成中文就叫 "觉悟者"。开悟的本质是两件事:生命和环境。环境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世界 "指的是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天地 "指的是空间,十方世界。我们现在的认知能力仅限于东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每一个过去都有十个方向,每一个现在都有十个方向,每一个具体地点都有十个方向。因此,正是这十个方向交织在一起,无穷无尽,演化着宇宙的一切现象。所以,他所悟到的无非是生命和世界这两样东西。

现实就是这几个要素,它们可以放在任何地方: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这篇文章放在哪里,与宗教无关,与学问无关,与男女无关,与老少无关,与知识财富无关,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次,一切都不是自主的,没有什么是自主的。你说我的身体是我自己的,我可以做它的主人,但这是不可能的。刚才我们跪了二十多分钟,你受不了了。你说:"再坚持五分钟,你不可能成为主人。你说我可以停止心跳两分钟,但我做不到。我可以停止呼吸,我可以停止潜水,但当我几分钟后浮上来时,我的脸色铁青,我做不到。即使是我们最宝贵的 "我 "也无法成为主宰,世界不是独立的,也无法人为地主宰。

因此,万物都要变化,万物都要依赖条件才能存在,万物都要相互成就、相互止息,这就是因果报应。

佛教的智慧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质层面,而这两者始终是相互作用的。没有物质决定意识的说法,也没有意识决定物质的说法。如果说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当年那些用辣椒水浇自己的红岩烈士就应该是赵志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是精神在反抗物质。但如果你说意识决定物质,你去给我做飞船,给我做飞机,谁也想不到。所以,佛陀的教导要么让你倾向于唯物主义,要么让你倾向于唯心主义,各打你三十大板。这只是因果报应,取决于条件。

佛陀所发现的并不是他所创造的真理,即一切无常、一切无我、一切有为法,称为三法印。明白了这一点,任何人只要安住于这种修行并能够运用它,那么他就是一个觉悟者。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觉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佛法不是宗教

佛法不是宗教,它不同于宗教。宗教是信仰的救赎,但同时它也可以被当作鸦片,这种鸦片是精神上的鸦片,而不是贬义词。我们读到的书中解释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是对马克思话语的歪曲。这种鸦片就是宗教的力量,当我内在的力量不足以解决外部环境的压力时,有一种力量把我投向它,或投向上帝,或投向真主,或投向菩萨,或投向佛祖,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当一个人自身的心灵力量不足以改变外部环境时,我就暂时让宗教成为我的精神鸦片,让我的心灵得到相对的安宁。所以,宗教可以给人相对的心灵安宁。

但佛教不是。佛教是智者的救赎,谁也帮不了你,佛陀只告诉你这个道理,走不走这条路就看你自己了。这条路,慢慢地走,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走,如果通过拜佛、烧香来解决自己的烦恼,这完全是对佛法的歪曲。但宗教可以,宗教大师可以:如果你有问题,相信我,我会给你解决。所以,佛陀是人类的导师。

佛教说佛陀是 "三界之父,人天之师"。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是教导我们根本的老师。他的教育与儒家不同。孔子的教育注重眼前的利益和事情,不管过去,不管未来,只注重眼前。儒家还有三千圣贤,还要择其善者而从之,而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是没有分类的。

你喜欢做人,有五条做人的道德准则:不轻易破坏,不侵占他人财产,不破坏他人婚姻关系的稳定,不服用任何麻醉精神药品,诚实守信。

你们喜欢升天,行善法,即不杀生是为了保护生命,不偷盗是为了保护生命,不邪淫是为了清净戒律,不欺骗是为了诚实,不麻醉也是为了传授智慧,这是外向型的。对内,你必须一心一意,远离过度的贪婪、过度的嗔怒和无知。

你专注于个人解脱,告诉你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天塌下来与你无关,你去找苦因、专注和灭尽,找到十二因缘中的 "无明与行、行与识......",让你的身心如何流转实相。

如果你愿意帮助他人,那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无条件地帮助他人。

慈悲是无条件的。我说的无条件是指没有任何条件,即使是我的敌人,即使是与我信仰不同的人,只要他向我求助,我就必须无条件地帮助他,这就是慈悲。博爱和大同还是建立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还是有条件的。所以佛教和宗教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这里:一个是信徒得救了,一个是智者因为明白了佛陀导师所说的法,去做了,去实践了,自我得救了。

阅读的过程和基础

读《圣经》,读懂这一点。我们必须掌握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所需的技能,否则就无法生存,这就是谋生之道。这就是谋生之道。然后是知,知可以养心,可以养性,可以养情,使心、性、情达到所谓的 "君子之道"。最后要明理,明理不外乎见性,心所以性,即是心之本体。这就是读书的顺序。

一旦明心见性,本立道生,这个 "本立",也就是知道了 "心为万法之本",就可以外用了,什么书都可以读了,但这种读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可以总结、可以理解的,马上就可以知道文眼在哪里,书的文眼在哪里,书的意境在哪里,书的意境在哪里。书的文眼在哪,照哪,它的意境就在哪。也许你平时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四卷本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但你读懂了,只需要三个小时。知道它在说什么,阐述一件事就足够了,不必去读文字的雕琢。再去读维特根斯坦的、康德的、黑格尔的,可能就能抓住他说的要领,包括读经。先外用,再明理,最后以我为主,不再受制于人,这样的阅读过程和态度是非常享受的。

相信什么

民国时期,太虚大师提出 "从心不从古"。佛说:"不要相信权威,不要相信经典上写的,不要相信老人说的,不要相信经书上印的,要把自己的心作为唯一的皈依处和指引处。依靠自我的指引,而不是盲目的信仰,不是迷信权威,而是把它放在心里。正如我所说,暂时不能理解的先放弃,能理解的先接受,但多接受比多实践更有效。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的教导说要身口意行为清净。

我反对一切迷信和盲目崇拜,不是要否定一切宗教,而是要超越宗教。不是不承认它的作用,而是承认它的作用。宗教确实有巨大的功效,可以在精神困顿的层面上稳定世界,所以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们所利用。包括全世界的信徒在内,全世界有 60 多亿人,有信仰的人占 82%,没有信仰的人很少,在中国占了很多人。但信仰什么和信什么是有区别的。就像在石头上盖房子,在沙滩上盖房子,在芦苇上盖房子,在冰上盖房子,你看哪个更坚固?当春天来临时,冰融化了,消失了。地基没了,房子自然也就没了。建在芦苇上,芦苇不吃力,只能搭个鸟窝。但房子建在岩石上,你看比萨斜塔、玉泉山塔,屹立近百年。这主要取决于你所相信的东西是否经得起全人类智慧的考验。经得起考验的才可以信,所以国家规定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佛教五大宗教可以信,其他宗教一律不得信。

慈悲与博爱

博爱是建立在自他相对的基础上的,因为我不爱你,所以我要博爱,也就是要扩大自己的胸怀。

而慈悲,因为我们都是众生,不管你是驴是马,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因为你也有头顶蓝天,我也有头顶蓝天,无条件地,就是慈悲。

博爱是我与你不同,比你优越,是非对等的。

慈悲是无条件的,哪怕你大如大象,小如蚂蚁,都是平等的,这才是真正的 "天赋人权",体现在慈悲上。

相反,西方倡导的人权是有条件的民主和人权。

因果报应法则

因果报应也是哲学,但哲学的因果报应是唯物辩证法。马克思讲的所谓辩证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都是看到具体事物,完全是外在的。

佛教的因果报应完全是身心互为因果报应。好比同样是癌症,这个人心智成熟,很开阔,同样的治疗手段,同样的医院,同样的主治医生,他可能再延寿三十年不成问题。而换一个人心胸狭窄,整天担心死、害怕死,最后把自己吓死了。

因此,不考虑心灵的唯物主义缘起辩证法在哲学上被称为能量与物体的对立,在佛教中被称为心灵与物体的对立。心和物总是在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就叫因果报应。

走进奘师紫泉读书会:北大国学班的神秘开示

因此,佛陀在世时,有 14 个问题没有得到解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上帝还是先有世界?先有人类还是先有上帝?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缘?这毫无意义。你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两者都成立,两者都不成立。每个人的经验是,我们先看到鸡,然后看到蛋,这个小孩子先看到鸡在那里下蛋,然后小鸡就孵出来了。

因此,每个人都是从狭小的时空中看到因果报应的,他认为先有鸡或先有蛋。然而,放在无尽的宇宙时空之中,既有先有鸡的,也有先有蛋的,同时还有先有蛋的。在佛教中,没有讨论,就解决不了现实中的烦恼,因果报应就是随时随地成为彼此的条件,彼此的矛盾,也成为彼此的朋友或敌人。

佛教的积极 "空"

业力显现时称为 "有",当大家都散去时,业力也就灭了。但这个 "有 "在佛教里叫 "幻"。哲学上的 "空",是 "无 "的反义词,就是什么都不存在,把房子炸了,他认为是空的,是什么都没有。但佛教认为,曾经是有的,但不能持久,不能独立,必须依赖各种条件,所以叫 "当体即空"。

在佛教中,"空 "是一个非常积极和有建设性的概念,包括无常和无我,这是最积极和最有建设性的概念。然而,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和学者却对其进行了负面的曲解,并以此误解来宣传自己的错误观念,将一个好的佛教教义歪曲成一个似乎与世俗格格不入的狭隘教义,称之为 "遁世之门"。现在是纠正根源的时候了。

正确的源头

禅--只解决普遍的精神问题

人们要么谈国学,要么谈内心的境界,要么遇到直接要面对的事情,解决不了的事情,只有心灵才能解决这些层面的问题,而能够给全人类带来利益的,超越宗教和哲学的,只有禅。我们每年都会举办生活禅夏令营,最近紫泉堂要举办古道梵音,就是体验禅的活动,欢迎大家届时参加。

宗教的征服力太强了,从有宗教开始,就一直有征服,哲学上的征服。但禅是超越的,它只解决人类心灵普遍的、困惑的烦恼,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宗教徒,不管你有什么样的身份,你想不想做心灵的主人?要。那么,我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你解决了心中的烦恼困惑,就可以做你心灵的主人,照样当大学教授,当企业家,当学者,当先生,没有什么阻碍,只要活着。因为因果报应。即使你生活在天堂,天堂也有天堂的苦,人间也有人间的乐。

佛教有个宗派叫净土宗,极乐世界不苦吗?还是有苦的。佛经上说,那里的鸟儿每天都在啼叫,无常就是苦。所以释迦牟尼教义的核心是当下清凉,当下解脱。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身心做实验。这是一种可复制、可检验的禅宗修炼和实践技术,人人都可以掌握。然而,由于几十年来 "打倒封建迷信 "的错误宣传和误导,这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破坏。每一颗心都是善良的、慈悲的、纯净的,这就是极乐,就是天堂。禅宗有此功力,但信难行易。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念佛放生中心 念佛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