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永恒:从无常想修习中获得的力量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0 浏览:139次

常修无常观可断一切烦恼

法善比丘

佛陀在[经 270]中说,多修无常观可断一切欲、色爱、无色爱、慢、无明,证得阿罗汉果。在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美、丑、远、近十一种法的情况下,无常是从消灭的意义上来看的,苦是从恐怖的意义上来看的,无我是从无实体的意义上来看的。[杂阿含经》(270)]"如是我闻。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修习无常想及其多种修法,能断一切欲、色爱、无色爱、慢、无明。

(1) 就像农夫在夏末秋初深耕田地一样,植物的根会生长,草会被割掉。比丘,就是这样!无常想的修习和多种修习能断除一切欲、色爱、无色爱、慢、无明。

(2) 例如,比丘!当一个人割草时,他把草的一端拿在手上,举起来摇一摇,当草枯萎倒下时,他拿的时间最长。比丘,情况就是这样!无常的念头越修越多,就能破除一切欲、色爱、无色爱、堕落和无明。

(3) 它就像被狂风吹动时从树上掉落的芒果。这样,通过修习无常的念头并多加修习,就能破除一切欲、色爱、无色爱、慢、无明。

(4) 它就像一座建筑,有一个坚固的中心,所有的材料都依赖于这个中心,而这个中心是不会分散的。这样,通过修习无常想并经常修习,就能破除一切欲、色爱、无色爱、我慢和无明。

(5)就像众生的一切痕迹一样,大象的痕迹是巨大的,是可以被摄取的。这样,无常想的修习和更多的修习可以破除一切欲、色爱、无色爱、慢、无明。

(6) 就像阎浮提的所有河流都通向大海一样,大海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它能接纳所有的河流。这样,无常想的修习和多种修习可以破除一切欲、色爱、无色爱、慢、无明。

(7) 就像日出一样,能消除一切世间的黑暗。这样,无常念及其多种修行就能破除一切欲、色爱、无色爱、慢、无明。

(8) 他就像一位转世国王,是所有小国王中最殊胜、最殊胜的一位。这样,无常念及其诸多修法就能破除一切欲、色爱、无色爱、慢、无明。比丘们!什么是无常想的修习和多次修习,能够破除一切欲、色爱、无色爱、慢、无明?如果比丘在露天和森林的树丛中,好好地、正确地思惟,观察色无常、觉无常、识无常、想无常、行无常、知无常;这样思惟,就能断除一切欲、色爱、无色爱、慢、无明。这是为什么呢?无常之念立无我之念,圣弟子安住无我之念,心无我执,随顺涅槃。佛说此经,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在这部经中,佛陀用八个譬喻说明了修行的全过程:信佛、修法、净戒、守根门、具足波罗蜜、断烦恼、持戒、悟无常、得涅槃。

这八个寓言分别是:农夫深耕而割草,人取草而取长,风摇倒缦,多材建亭,大象最大,江河入海,日出除暗,圣王最胜。

对涅槃的向往建立在诸多波罗蜜的基础上,如布施(dā)、持戒(sila)、忍辱(kha)和精进(kha)。

ekkhamma)、决心(adhitthā

日出消除黑暗的比喻是指人必须依靠佛法,通过观察佛法来破除无明,从而阻止轮回。8. 8. 佛王凌驾于一切国王之上,比喻佛陀是三界众生中至高无上的存在,没有一个众生能与佛陀相提并论。

一切身心现象,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还是内在、外在,粗、细、美、丑、远、近,都在不断地生灭,没有一刻是固定不变的。观者需要经过几千次、几万次甚至更多次的观照,才能认识到这些身心现象的无常(a)。

这种智慧观被称为三法印智慧(Sammasa

a241;ā326;a)。

阿罗汉道的主要烦恼是上五结,即色爱结、色受爱结、掉举结、我执结、无明结。佛陀在[经 270]中说,多修习无常想,就能因多修习而断除所有这些烦恼,并证得阿罗汉果。色爱是对色界定的渴求,无色爱是对无色界定的渴求,妄念是不能完全园住正念,我执是潜在的我执,无明是不能园住四圣谛、通达三变十二行。

在[《摄阿毗达摩义论》]中,色蕴具有无常的性质:它具有灭的特征,具有沉的作用,以色灭为其现量,以色灭为其近因。

色蕴之所以继续存在,是因为有段食,即摄食。分段食具有滋养植被的特性,具有摄取色食的作用,以身体的支撑为现况,以食物为近因。

但我们却被色法的相续所蒙蔽,看不到无常的真相。

"比丘们 过去和未来的色彩都是无常的,更何况现在的[色彩]呢?比丘们 圣弟子闻已如是见,漠视过去色,不喜未来色,于现在色生厌、离欲、灭尽。" (【集论 9.9】)感觉、思想、行为和感官也是如此。

"比丘们!观色,如实观其无常!比丘们!若比丘对色生正念,如实观色无常,则厌色。喜尽则贪尽,贪尽则喜尽。喜尽则贪尽,贪尽则喜尽,此谓心解脱、善解脱"。(总集相应论》52.10)感觉、思想、行为和感官也是如此。

以观照无常而修行的人破除了常的思想,从观照无常中修行的道路被称为无常解脱道。从无常观中解脱颠倒,即思维颠倒、心念颠倒和见解颠倒,从而依次证得悉达多、阿那含和阿罗汉果。以无常观解脱的修行者被称为进入了 "无常随观解脱门"。无常观的理由是:一切行为都是无常的、暂时的、生死有限的、破坏性的、刹那的、动摇的、破坏性的、非恒常的、变化的、非实体的、不存在的、存在性的、死亡的。

在 [相应部分] 经文 IV.72 中(马卢

(马卢耶经》)中,佛陀说:"在看、听、想时立即思惟(无常),相续的意门所产生的执着就不会出现。" "比丘们!过去和未来的色彩都是无常的,更何况现在的'色彩'呢?比丘们!圣弟子闻已如是观,不顾过去色,不喜未来色,对现在色生起厌离、离欲、灭尽之心。" (总相应论》9.9)感觉、思想、行为和感官也是如此。在《吉利玛玛南达经》(Girima

a

daSutta] (《禅宗 10.60》)中,佛陀教导说:"阿难!怎样才能思考一切行为的无常呢?在这里,阿难!比丘对一切行为感到苦恼、惭愧和厌恶。阿难!阿难!这就是观想诸行无常的方法。

然后观察四十行,即 (1-10)无常、苦、病、痈、箭、恶、病、敌、毁、难;(11-20)哀、怖、灾、动、坏、无常、无护、无所住、无所依、无所有;(21-30)空、 空、无我、苦恼、变心、无实体、恶根、杀生者、不利、有漏、(31-40)有、魔食,以及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悲法、忧法、烦恼法和不净法。

通过这样的观察,就能获得随顺忍,并决定五蕴的灭尽就是涅槃。

我们应以观苦破乐。了解所造诸法的苦,并经常修行,就会对一切造作生起厌倦之心,并通过 "无愿解脱门 "证得涅槃。"比丘们 过去和未来的色都是苦,何况现在的'色'?比丘们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漠视过去色,不喜未来色,对现在色生起厌离、离欲、灭尽之心。" (感受、思想、行为和感官也是如此。行为被视为苦的理由是:它们是反复的迫害、它们是痛苦、它们是痛苦的基础、它们是疾病、它们是箭矢、它们是烦恼、它们是疾病、它们是祸患、它们是恐怖、它们是灾难、 不是救度处,不是庇护所,不是避难所,是过失,是苦根,是杀生,是漏,是魔食,是生、老、病、忧、悲、苦、恼、杂法等等。

迈向永恒:从无常想修习中获得的力量

苦难的观点是不纯洁的,原因是一切行为都是非爱、恶臭、可憎、可恶、不值得庄严、丑陋和被遗弃的。

我们应以无我观来破除我执。了解诸法空性后,通过经常性的修行,就能开发出关于诸法空性的智慧,进而通过 "空解脱门 "获得涅槃。"比丘们 过去、未来之色皆无自性,何况现在之色?比丘们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色,不喜未来色,于现在色生厌离、离欲、灭尽。" (《俱舍相应论》11.11)感觉、思想、行为和感官也是如此。在《吉利曼荼罗经》(【善见 10.60】)中,佛陀教导说:"阿难!如何思惟无我之念 [8]?在此,比丘到森林中、树下或空屋的空地上,观察如下:眼非我,色非我;耳非我,声非我;鼻非我,香非我;舌非我,味非我;身非我,触非我;心门非我,心所非我。因此,安住于内外六处的观察与修习就是无我。阿难!如是观色无我"。观诸行无我的理由是:诸行是他、是非有、是空、是无主、是无自性、是无自性、是无自性、是无自性、是无自性、是无自性、是无自性、是无自性、是无自性、是无自性。以上四十句分为三组:无常随观是观察无常、毁、动、灭、无常、变、无实、不利、有、死十种,有五十种无常随观五蕴。无自性小乘是对敌、无、空、无我五种的观察,共有二十五种无自性小乘随五蕴观。其余二十五种是在五蕴中观察到的,共有一百二十五种苦谛小乘。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入口的不同。因为观无常,所以证入 "无相解脱门"。因观多病苦,证入 "无愿解脱门"。又因无我观,证入 "空解脱门"。大多数人通过观察无常而证得 "无相解脱门",或通过观察痛苦而证得 "无愿解脱门"。只有极少数人通过观察无我而进入 "空解脱门"。为什么呢?因为无我观更深,它始于无常观。

佛陀对弥勒说:"弥勒!"(《弥勒经》)佛陀还说:"观我无常,则无我也。(弥勒经》)佛陀还说:"观我无常,亦悟我无我,三相一悟,二相亦悟"。(《菩提道次第广论》)

因为非道智见净时,受十种杂见的影响,不能如实观察三相,所以要在法智见净时再进行观察,才能使三相显现。为什么三相不会出现呢?因为看不到五蕴的生灭,被相续的假相所覆盖,所以无常相不会生起。又因为看不到生死的逼迫,被四弘誓愿所覆盖,所以苦相不生。又因为不能观照诸界的分别,被坚固所覆盖,所以不能证悟无我相。

虽然每个人的习性不同,但必须认识到五蕴的现象是无常、苦、无我,最后根据认识的深度,可以进入不同的解脱门。每个人的修行和智慧都可以通过三相思惟转化为三解脱门。

大乘比丘 11122009,于马来西亚伊利佛教会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念佛放生中心 念佛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