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禅林首届禅七讲座第三讲:觉知每一念,体验内心深处的平静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7 浏览:404次

讲座 3:实现每一个思想

(2009 年 12 月 3 日晚)

各位修行者

我们在打禅七的时候,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自我的清醒和觉知,让当下的这个念头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们在行香的时候,每走一步,是知道,还是不知道;每走一步,是脚步,还是脚步;每起一念,动一动,是清晰,还是不清晰。如果我们动了十个念头,其中五个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而另外五个却不知去向,那就说明一个人的专注力不够。如果打坐的时候,不在这个地方用功,每一个念头都溜走了,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那怎么用功,用一万年也是一样,永远不会有进步。

明心见性,就是我们通常在大师语录和禅宗书籍中看到的 "当下一念"。禅宗功夫必须在思维的当下实现。我们学佛打坐,总想追求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总想得佛菩萨加持,其实玄之又玄、妙之又妙都在当下一念。我们细细体悟,这一念之间,可能有无尽的灾难,也可能有无尽的智慧。无尽的灾难从当下一念开始,无尽的智慧依然从当下一念开始。人生的幸福与快乐、悲伤与痛苦,都始于当下一念。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如果你在当下抓住并实现了这一念,并将它保持在那里,幸福和快乐就在那里,佛国就在那里,西方极乐世界就在那里。

当下的这一念,说它玄,它又玄;说它简,它又简,就看我们如何用心。修香时,不要放逸自己的念头,从禅堂走到斋堂时,也不要放逸自己的念头,堂内堂外都是道场,都是禅堂。吃饭时,要清楚地意识到,当我们的牙齿接触到蔬菜和米粒时是什么味道,当牙齿接触到那些冷热食物时又是什么味道。不要放过这一切,要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知道它是什么并不等同于分别、执着或计较,它只是知道,只是知道,不要有二心,这是一种直觉。如果你有第二个念头,你就是在打妄想,如果你没有第二个念头,你就不是在打妄想,这两者的区别极其微妙。只要意识到它,只要看看它。

当我们的六根接触到六尘时,我们应该觉知同念而不分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根触温、冷、涩、滑,意根触种种法尘。我们只管去触,不要分别,只管去看、去听、去尝。不管是人还是物,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会去区分他是詹山还是李斯,我们只是保持着根尘接触的那一刹那的状态。

根尘接触的那一刹那的状态,也就是本有的根尘状态,不加念,不加分别,一旦加了分别,就成了妄念,就来了烦恼。因为分别,所以有感受:苦、乐、不苦不乐;有感受就会有取舍,有取舍就会有执着,有执着就会有烦恼。让自己当下的思想觉悟适用于任何境界,而不被境界所改变。这是一种深奥而简单的用功方法。实际上,当下一念是现成的,是随时可以觉悟的,没有必要去触动它;如果触动了它,就会产生第二念,就不是当下一念了。因此,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有可能运用这种方法,保持这种心境。

打禅七是一种专门的训练。训练我们的心智,训练我们的觉知,训练我们不要时时刻刻向外,不要让这个意念走远,要在当下,专注当下,安住当下。

为什么不说话了?今天一整天,楼上说话的人少了,即使有人说话,声音也小了,但楼下似乎还有声音。我想,每一位参加七日禅修的禅友,都不应该浪费这七天的时间,不应该放过每一支香、每一个念头,要真正有意识地去训练。如果你还在听,"念弥陀心若散,喊破喉咙也枉然",因为你念佛的时候,你的心和佛号不在一个点上,有口无心。如果你有口无心,你的心就不在当下,就不是一种清醒的觉知;你要有口也要有心,最重要的是要有心,也就是要安住在当下。一心不乱是一个人集中精力之后才可能达到的结果。

时间如闪电,说是玩七天,三天已经过去了,如果不抓紧,第四天一过,一个七天就过去了。当然,我们不能紧张,不能疲于奔命,还是要轻松愉快,自在平和。因为保持一种清醒的觉知,不是在紧张状态下可以出现的境界,也不是在压力大的情况下可以出现的境界,而必须是在一种非常平和和谐、看破放下、自由自在的氛围中,才能出现清醒的觉知。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都要放松,完全放松,不要紧张,不要恐惧。从前我们有句话叫生死痛念,只要提到这个词,就不要把它记在心里。如果你把它放在心里,你就会有一种恐惧感,你的思想就会过于紧张。当头脑过于紧张时,就无法进入冥想,无法进入冥想,也无法保持高度清晰的觉知状态。

而不要总想着我几十年来做了很多错事,现在要忏悔,背着一个大包袱,放不下,心就静不下来,清醒的意识就生不起来。要放下,不管我们做了多少功德,有多少过失,都要放下,不能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包袱,如果成为包袱,就会压垮我们,挺不起腰杆,清醒的觉知就不会出现。因此,我们要学会身心放松,保持一种自由的状态。

这一次,禅七基本上没有人管理,就一个法师,"校长兼门卫,烧火打钟",就他一个人,大家都很配合,很和谐,这是因为大家都很自觉。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放松。放松之后,禅的喜悦就会显现,灵性智慧的火花就会绽放。

这三天来,同修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我想,这些问题都得靠自己解决。比如,腿疼,腰腿疼,实在受不了。打禅七时,要放松,不要勉强,能单盘就单盘,能散盘就散盘,坐在后排两侧的僧人,万一疼得没办法了,也可以把腿放下,坐在拜垫上即可。腿那么疼,腰那么酸,还得这么忍着,没必要吧。我们是来享受禅修的法喜的,不是来找苦吃的。所以,不要太拘谨,腿疼了,轻轻地动一动;先双盘,疼了轻轻放下,变成单盘,单盘还是疼,再轻轻放下一条腿,就变成松盘了。四十五分钟,折腾两次就好了,不要太紧张。之所以把每支香的时间都变成四十五分钟,是考虑到出家人腿部的实际情况,因为平时没有锻炼,要打禅七练腿,那就太不划算了。即使你有打坐的习惯,早上半小时,晚上半小时,在家里坐着也很自由,但如果到禅堂来连续坐十一个小时,你半小时的功夫在这里根本不起作用。在止静的时候、我主张自由和自在。过去在柏林寺,我经常给僧侣们讲 "三自政策":自觉、自由、自制。我认为这 "三自政策 "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甚至在禅堂里。首先是自觉,自觉了就自由了,该止则止,该默则默,该开则开,不说话就不说话,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一切按规矩来,你还是不自由。首先是自觉,然后是自由,最后是自在。三自的方法最适合禅堂。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六个字背得清清楚楚,不要忘了自觉,只要自在。没有自觉,那就不好,那就是自由主义,就成了一般的自由。有自觉就是有组织、有纪律,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在一定范围内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如果谁不遵守所有的游戏规则,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禅堂也是一个小社会,是一个临时聚会的团体,也要遵守一些简单的制度,如果能自觉遵守制度,就会获得自由。

一切靠自己,靠自觉,佛由心生,一切都要反求诸己,不要外求。外面什么也没有,只有自己的方寸之地才是? 宝藏,只有打开自己这个宝藏才会有用。打开自己的宝藏,就会拥有取之不尽的智慧、快乐和财富。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念佛放生中心 念佛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