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困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3 浏览:905次

不解脱或不考虑解脱

正见是持戒的方向。

佛教修行主要分为戒律和见解两部分,有各自的理论体系,看似毫不相干。事实上,戒律和见解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戒律的清净有助于见地的禅修,另一方面,对戒律有透彻理解的人就能自觉持戒。古人云:"五度如盲,般若为导。"这句话说明了般若正见对持戒的指导意义。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观点,才能正确理解戒律并践行戒律。因此,"八正道 "以正见为首,"六和敬 "也强调正见和相同的理解。

戒律是做某事的规定或程序。每一条戒律的制定都有相关的缘起,有十种利益,即 "十善业道",从 "摄受僧众 "到 "弘法利生"。因此,我们对戒律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上,而应该从戒律的缘起和意义中认识到佛陀戒律的精神。基于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对戒律有全面的理解。

关于正确的戒律观,首先要正确理解戒律的开口和遮口,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小过,什么是大过,什么情况下可以这样做,什么情况下不能迁就。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要么死板僵化地持戒,要么打着 "和合""方便 "的幌子任意曲解戒律,照单全收。因此,了解遮障和违缘的解脱,是持戒和修行所必须具备的正确观点。

突破困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此外,还必须看到因果关系。心灵中各种因素的产生和增长都是相关因果的结果。深信每一个思想和行为都会在心灵中留下痕迹,形成因果,我们就会自觉地防止不健康的言行,避免恶业的产生,这是持戒的重要心理基础。这是持戒的重要心理基础。可见,对心灵因果的透彻理解,能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持戒的意义,认识到只有持戒,才能阻止心中不良习气的延续,才能摆脱生命的恶性循环。

佛教的核心是解脱,持戒也是为了解脱。虽然戒律被称为 "别解脱",但它与别解脱只是实相上的不同,而非究竟解脱。这是因为究竟解脱是基于无漏智慧的力量,而无漏智慧是通过正观空性而开发的。因此,持戒必须以空性观为指导,在认识到过失的公开性和遮蔽性的前提下,必须知道过失也是不可得的。正如《大智度论》所说:"若非违犯,则不可得,故满涅槃"。在世俗因果中,虽然存在明犯和盖犯,但在胜义空性中,明犯和盖犯只是因果假相。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那么正如道元罗什所说:"执之则障道,是世间善法"。

佛家的中道观是不落于空、不落于虚的中道观,以这种方式持戒,就能为我们获得觉悟和智慧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念佛放生中心 念佛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