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如来的本愿:理想社会的构想与实践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3 浏览:576次

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人类一直在探索构建理想社会,希望由此过上幸福生活。从原始部落到国家,从专制到民主。今天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也许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完善。然而,当今社会的问题似乎并不比过去少,甚至比过去更多。很显然,今天的社会制度并不完美。人类有必要继续研究和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

佛教净土是理想的社会。成就净土就是建设理想社会。说到净土,过去人们更关心弥勒净土。弥勒净土强调的是死后的关怀,与现实生活关系不大。与西方净土相比,东方净土强调对生命的关怀。尤其是药师如来的本愿功德,体现了药师如来对理想社会的建设思路。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想通过对药师如来本愿的探讨来谈谈理想社会的构建。

I. 人人平等的社会

人类社会总是充满了不平等。民主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 "人人生而平等"。这样,它就否定了宗教神权或封建社会政治特权所造成的种种不平等。而在药师佛的本愿中,第一大愿讲的就是平等思想。药师经》中说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照无量无边世界,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

药师佛希望自己成佛时,自己的光明能照耀无量无边的世界,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他也希望所有往生东方琉璃净土的人,都能和自己一样。

在一般宗教中,人与神从来都不是平等的,神所创造的人也不尽相同。例如,印度教有四性之分,基督教有神的选民和非神选民之分。而封建社会的帝王总是把自己当成上天的代言人,自称天子,从而显示出自己比普通人高贵。宗教不平等也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而在药师佛的第一个愿望中,就提出了平等的思想,认为理想的社会必须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前提下。

正是因为社会的不平等,西方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平等的口号。与启蒙思想一样,佛教也认为人与生俱来是平等的。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佛与众生无二无别,体现了最高意义上的人人平等。

II. 享有高度自由

人们不仅需要财富、地位和爱情,也需要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就是把生命的自由看得高于一切。因此,作为理想社会,人民的生活自由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药师佛的本愿中,他又谈到了未来净土建设中的人民自由。药师经》中说

第二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清净无垢,光明广大,功德庄严,身善安稳。焰网庄严太日月,阴间众生皆开悟,我随意作诸事业。

药师佛愿自己成佛后,智慧光明普照无量世界,破除人间愚痴黑暗。同时,在他建立的净土中,人们将享有高度的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专制社会中,人们无法享有基本的生存自由,没有人权,缺乏信仰和言论自由。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人权。在尊重每个人生存权利的前提下,一个人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只要不伤害他人。在药师佛设想的理想净土中,每个公民也可以相当自由地生活。他们不必为生存而工作,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任何想做的事。

当然,佛教所说的自由其实还有更深的内涵。通常我们所说的自由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生活方式上。人的局限性,生命内在的烦恼,决定了人无法成就自由。凡人生活在无知之中,对宇宙和人生充满迷惑,使人在认识上不能自由;人有种种烦恼和执着束缚着自己,使人的心灵不能自由。佛教所倡导的自由,不仅是外在的,更是解决众生内心的困惑和烦恼,让众生获得心灵的自由。

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佛教所说的自由是具有更高意义的自由。它揭示了人类缺乏自由的思想根源和造成自由的本质。这对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III. 丰富的物质条件

人存在于社会中,首先面临着衣食住行的需求,这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基本生存满足了再去寻求生存条件的改善,当今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发展,目的还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让社会更加富足。对于普通人来说,拥有财富的确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在药师佛的本愿中,同样重视物质的富足。与其一无所有,不如让每个人都过上苦行僧的生活。在药师如来的本愿中,有三个愿都提到了净土丰富的物质条件。正如《药师经》所说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一切众生受用无尽,不令众生有所匮乏。

药师佛希望他所证悟的净土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生活在净土的人们都能获得无尽的物资。也就是说,你生活中所需的一切物资都将得到满足。在这里生活,没有人会感到不便或匮乏。楞严经》中的第十一大愿和第十二大愿也提到了净土丰富的物质条件。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众生受饥渴苦,为求饮食造恶业。当他们听闻我的名号并专心致志地修行时,我将先以上述美妙的食物使他们饱餐一顿,然后以毕竟安乐的佛法滋味来安顿他们。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众生贫穷无衣,蚊蚋寒暑,昼夜不绝;若闻我名,专念受持,随其所好,即以种种上妙衣服,又以一切珍宝庄严具、华满涂香、鼓乐种种功夫,随其心乐,悉令成就。

理想社会不仅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要有丰富的生活必需品和娱乐设施。人民不仅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有丰富的精神财富。人民不仅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IV. 成功的教育内容

人类精神文明的世代传承和弘扬,主要靠教育。教育关系到国民良好素质的形成。所以,世界各国都重视教育。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高校在办学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年,中国教育界似乎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很多高校过去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传授,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它的弊端,认识到大学教育应该注重人的能力和人的素质的培养,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似乎已经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在药师如来构建的理想净土中,教育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在药师如来的本愿中,有两大愿讲到教育。药师经》中说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一切行恶道的众生,皆得住于菩提道中。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一切修习恶道的众生,都能住于菩提道中,如果他们修习声闻乘和缘觉乘,都能在大乘中得到安立。

第九大愿 来世我证菩提时,愿令一切众生脱离魔网,解脱一切外道的束缚。如果众生堕入各种邪见的丛中,则引导众生转入正见,并逐渐引导众生修习菩萨行,速证无上菩提。

这两大愿体现了药师佛重视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宗旨。第四愿 "行恶道者,皆得安住菩提道",第九愿 "出魔旃檀网,解脱外道缠"。若堕邪见密林,应导归于正见"。"邪路 "和 "邪见 "代表着不健康的思想。错误的思想和人性中的不良品质是造成人格缺陷和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因此,药师佛强调健康思想的教育。

药师净土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即成佛。在第九大愿中,"渐修菩萨道,速证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成佛。世界上什么人的品质最高?当然是佛,他拥有一切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慈悲无边,普度众生无量无边。所以,药师净土的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

药师如来的本愿:理想社会的构想与实践

药师净土的教育内容是大乘菩萨道。第四愿的 "一切建立大乘 "和第九愿的 "渐修菩萨行 "告诉我们,药师净土的教育内容就是大乘。大乘佛教有三大内涵:菩提心、菩萨行和空性。以大乘菩提心为教育内容,人们按照大乘菩提道的思想来修行和生活,净土自然会有很多高素质的人。

药师佛的教育理念正是当今社会教育所欠缺的。当今社会之所以存在这么多问题,当然与教育有关。我们的教育到底要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工具,是机器的一部分,是赚钱的机器?* 为什么 "扶轮功 "这样一种粗浅的思想会侵入那么多高级知识分子的头脑?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尤其是关于生命和做人的知识,我们的教育薄弱得令人吃惊。药师佛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V. 完善的法律和道德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德治,而当今西方民主社会则重视法治。道德靠内在自觉,法律靠外在约束。道德的教育是长期的,而法律的作用是及时的。道德的传播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法律的实施可以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二者可以相辅相成,但都有不足之处。药师佛的本愿中也强调了道德和法律。药师经》中说

第五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众生,于我法中修梵行者,皆令无缺戒,具足三聚戒。若有犯戒者,闻我名号,即得清净,不堕恶趣。

在药师佛希望为自己建立的理想社会中,每个公民都能成为菩萨。并且能够按照三聚净戒生活和修行。

三净戒,一是律仪戒,破一切恶行,无恶不破;二是善法戒,修一切善行,无善不修;三是饶益有情戒,利益一切有情。这就是净土社会公民的三大行为准则。三聚净戒是法律和道德。它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的高度融合。

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社会,但违法乱纪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而整个社会道德严重沦丧,世风日下,国际社会也在呼吁重建社会道德。自古以来,宗教始终是道德建设的基石。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的道德似乎更为完备,同时也没有丝毫的副作用和排他性。应该说,今天弘扬大乘佛教的道德观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良好的福利

理想的社会福利保障也是重要的一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保障非常好,福利保障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在药师佛的本愿中,有两个大愿都谈到了福利。药师经》中说

第六大愿:我来世得菩提时,愿诸众生,若劣、若无根、若丑、若愚、若盲、若聋、若哑、若缩臂、若驼背、若白、若癞、若痴,受诸病苦,闻我名已,皆得菩提。闻我名者,皆得正直智慧,诸根具足,离诸病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众生,多病缠身,无助无处,无医无药,无亲无故,贫穷困苦。闻我名号,百病消除,身心安乐,眷属丰足,乃至证无上菩提。

第六大愿是关于老弱病残的保障,第七大愿是关于疾病、眷属和生活条件的保障。药师佛希望,在他所建立的净土中,所有愿意申请加入的公民,无论其以前的状况如何,都能申请加入。只有虔诚地念诵药师如来的名号,才能改善现有的一切困难。

前不久,我在书店买了一套《中国大学人文启蒙》,看了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在国内著名大学的演讲。他们针对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但很少有人能从佛教的角度来探讨一些问题,我觉得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佛教是无尽的智慧宝藏,在中国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民众生活和文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我应该继承它,让它继续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挥作用。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念佛放生中心 念佛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