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生日时放生
1、鬼节·湖南民俗·目连戏
2、□孙文辉《艺海》2007年第02期
3、中国人的“鬼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鬼神祭祀节日。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而西方的鬼节在公历每年的10月31日,被称之为“万圣节”。这个节日,是鬼怪们欢乐的日子。
4、道教将全年的盛会分为三次,合称为“三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孽,让他们能够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5、按照道教的说法,玉皇大帝掌管着人间的大事,他不断派神仙下凡来考察人间的善恶。这些神仙除了人们熟悉的灶王爷,还有“三官”——天官紫微帝君、地官清灵帝君和水官洞阴帝君,他们分别在三元之日下凡来到人间,考察之后向玉帝汇报。这种考察被称为“考籍”。
6、道教掌管鬼节的地官青灵帝是七月十五出生,而且分管人类的品德考察,并有着为悔过者赦罪的使命。因此,鬼节也有人类“赎罪”的文化内涵。在道教的法事中,法师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济。按道教的传说,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地官来到凡世,考察人间善恶,因此各地道士都举行"普度"祭仪,超脱鬼魂。这就是道教举行的“中元普渡”。这一天,地官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来,根据神仙、凡人、万类生物平时的表现,一一勾点,记录在案,以便赦罪免刑或加重处治。
7、在民间,到鬼节这一天,人们将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各色鬼魂,以化解他们的怨气,不致于祸害人间。人们在鬼节到来时特别地谨慎与虔诚,这也与地官的录奏有关:人们不诚恳认真地对待来自阴间的鬼魂,其人品就得打上问号,这样,上天就会惩处他们的过错。
8、七月十五日既是道教节日,又是佛教节日。与道教的“考籍”不同,佛教在这一天进行“自恣”。
9、道教的“考籍”面对的是十方国土上的神仙、凡人及万类生物,而佛门的众僧要在七月十五举行集体性的忏悔,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10、佛教每年都有一定时间的安居期。汉化的佛教规定从农历的四月十六日开始安居,到七月十五安居期满。这一天,众僧聚集一堂,由他人检举揭发自己小小大大的不当之举,同时又进行自省,从而忏悔。这种行为称为“自恣”。“自恣”即有“敞开自己的心怀”之意。因此,七月十五又为“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
二、上海公园放生蚯蚓
1、佛教的盂兰盆会十分隆重。在七月十五之前,佛家要建起三坛,即中元坛、普施坛和孤魂坛。七月十五日清晨,法事主持人要带领众僧人吹奏唢呐、敲起大鼓、木鱼、引磬、铃铛,开始“演净”,即净坛。接着开坛诵《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佛经,用黄纸书写疏文。继而举行引鬼魂入坛仪式,读疏文。诵《往生经》、《三真言》等经。最后由盂兰盆会的功德主宣布开会。接着“开忏”,诵《慈悲水忏》经文。《慈悲水忏》一般是在家居士为了消除以往冤孽,忏悔今生罪过,请僧人到其家中设坛举行。到了晚上,普施开始,延至深夜。先放一台焰口,然后烧法船、放河灯。
2、“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倒悬”。盂兰与盆组合为一个词便为“救器”,即“救倒悬之器”或“救倒悬盆”。它的形状在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所介绍:“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它的作用在宋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中提到:“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焚之,视盆倒所向,以占气候。”这其中的“具素馔享先”告诉我们,盂兰盆在俗人的眼光看来,是安放百味素食、用以祭祀祖先的器物了。
3、早在西晋时期,佛教《盂兰盆经》就被译成汉文,并得到广泛传播。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4、七月十五的“放焰口”民间习俗同样源于佛教。在佛教中,地狱是六道轮回中的恶道,名曰“闪多”;盘踞在恶道上的都是些“由造作增长增上悭贪身语意恶行往彼生故,感饥渴业”(《法苑珠林》卷第六的饿鬼。这些饿鬼都是腹腔无比巨大而咽喉小于针孔,见到饮食虽然穷吃饿吃却无法饱肚,永远处在饥渴状态,蒙受极大的痛苦。因此他们的口中经常吐着猛烈的焰火。民间鬼节扮演“放焰口”就是模仿的这些饿鬼。
5、佛教称鬼节为“盂兰盆节”。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这样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摩诃目犍连(俗称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她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助,佛祖被他的孝心感动,授给他《盂兰盆经》,并告诉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他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亡魂。目连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转引自宗力,刘群编著《中国民间诸神》P55,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本来,中国民间将农历七月清明、十月初一合称为“三鬼节”,但由于佛、道的影响,逐渐僧、道、俗合流,形成了从七月初一到七月十五中国民间“鬼月”的独特风俗。
7、鬼节是源于人类的鬼魂崇拜。
8、民间的鬼节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同时,“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9、“中元”由上元衍化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水中放河灯是为了照亮鬼魂归去的路程。
10、鬼节当然有不少的禁忌:“七月半,鬼门开”,因此人们要尽量夜不出户,要避免搬家,婚宴更少操办;这天,不能开市、讨债,免得落个发鬼财、做收帐鬼之嫌;不得下河游泳或进行各种水上运动,以防被“水鬼”拉走;偶有小孩子生于月半,作父母的一定会将其生日改为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与鬼俱来”之嫌;或有长者亡于月半,家人往往会大不高兴,说是长者不善作长,死了还要“与鬼同去”……总之,“七月半”是一个“草木皆鬼”的节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