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生随喜视频
1、佛教在线青海讯2月6日下午,青海省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疫情防控视频会议在西宁召开。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青海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公保扎西,青海省政府副省长、青海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副指挥长匡湧出席并讲话,会议由青海省政府副省长杨逢春主持。
2、公保扎西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守护了全省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3、公保扎西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对疫情防控工作已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做好宗教领域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青海作为宗教工作大省,宗教领域的抗疫是全省抗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春节假期临近,宗教领域面临的防疫风险丝毫不能忽视。各地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领导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分析宗教领域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认真安排部署各项防控工作。突出“导”字,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做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工作,引导他们发扬宗教界抗疫爱国精神,坚决服从抗击疫情大局,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院校要自觉遵守各项防控措施,做好应急预案,引导信教群众减少自发组织的聚集性、群体性宗教活动和民间信仰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旅行、探亲访友、聚会聚礼法会等活动。突出“实”字,强化各项措施落地。节日期间原则上不举办聚集性宗教活动,没有恢复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暂时不开放。已经开放的,举办正常宗教活动时必须严格审批并控制人数,落实好测体温、亮绿码、佩戴口罩、“一米线”、公共区域消毒等常态化防控措施,必要时要做核酸检测,确保宗教活动场所不发生聚集性疫情。突出“严”字,遏制非法宗教活动。要汲取前一阶段河北宗教活动导致疫情传播的教训,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宗教活动,坚决防止聚集性疫情风险。严禁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特别是基督教私设聚会点非法聚会等。
4、公保扎西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对本地疫情防控工作负总责,根据分级精准防控有关要求,严格落实本地宗教领域疫情各项防控要求,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5、一要压实防控责任。在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落实监管责任,统战民宗部门要压实各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团体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规定,对不符合防疫条件的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活动,严格执行“双暂停”。从严控制传统大型宗教活动、民俗活动。公安部门要主动进位,组织力量对非法宗教聚集性活动进行拉网式排查,提前依法阻止或妥善处置各类规模性聚集活动。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加强疫情督导检查和工作指导,确保防控措施到位。
6、二要关心关爱“拉面人”。积极发挥省伊协和拉面协会优势,讲亲情、送温暖,加大疫情防护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拉面人”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自觉服从所在地党委政府安排,主动配合当地防控工作。从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要做好信息登记和日常健康监测、落实好个人防护措施等工作。各相关地区和部门要通力配合、主动作为做好工作,关心和爱护好青海“拉面人”。
7、三要加强跟踪督导。不定期深入各宗教活动场所督导检查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了解宗教活动场所在疫情常态化期间举办传统惯例宗教活动、寺庙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督导“四早”防控要求执行情况,确保宗教场所疫情防控工作不流于形式。四要保障信息畅通。要加强信息通报工作,畅通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杜绝迟报瞒报漏报疫情信息。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疫情防控值班值守工作,抽调人员充实节日期间值班力量,确保应急值守人员到位、联络畅通、反应及时,合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真正形成责任共担、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8、6月23日,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长、青海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公保扎西在青海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开哇陪同下,赴西宁市城东区调研宗教工作。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思想引导,强化依法管理,坚持群众路线,扎实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9、公保扎西先后到南关清真寺、玉带桥清真寺实地调研,并与西宁市委、城东区委及相关部门和街道党委负责人,宗教界代表人士座谈交流。他指出,宗教工作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多年来,全省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为促进我省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10、公保扎西强调,宗教界要大力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积极因素,教育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海篇章而努力奋斗。
二、东莞放生哪里比较好
1、中国汉传佛教天台宗与西宁法幢寺
2、众所周知,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之后,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两个渠道引进佛教,印度佛教开始在青藏地区传播。其实,早在公元4世纪前的东汉时期,即有汉僧从内地来青海地区进行传教活动。所以,汉传佛教在青海地区的传播,要远远早于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之所以未能在青海地区形成大的影响,这主要归究于这里的地域特点和人文环境。
3、青海地区地处“丝绸之路”辅道,是内地汉僧前往印度取经的重要通道。历代有许多汉僧也曾在青海地区驻锡传教,留下了许多遗迹。唐会昌年间,吐蕃王达摩赞普禁佛,迫使许多藏僧逃至青海地区避难传教,期间,曾吸纳了许多汉僧。到了明代,随着大规模的移民屯边活动,汉传佛教在青海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但仍未能形成气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同宗同源,两者在青海地区的相互融合,完全合乎情理。加上中国传统的儒教与道教的影响,多民族地区释儒道混杂,造成广大信徒的泛神崇拜心理,这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4、青海虽处汉藏土等多民族混居地区,但羌藏文化历来占主导地位。所以,相对而言,汉传佛教在青海地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直到上世纪20年代以来,内地汉传佛教禅、天台,净土、法相、贤普等宗僧侣又先后至青海东部地区传教,成立佛教社团,招徒授法,在当地形成一定影响,但大多未能建立起自己体系的寺院。汉传佛教天台宗第40代传人、湖北的心道法师决定因地制宜,首先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成立众多的俗家弟子礼佛组织——居士林,然后再求发展。心道法师佛学精深,博知广闻,又极具辩才,所以,天台宗信徒在短短的几年间,就达几千人之多。同时,心道遍游西北,在传教的同时,对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有了一个客观的了解。在西安大兴善寺做主持时,博纳众长,改革天台宗的想法趋于成熟。1943年,心道第二次来青海,便频繁往来于藏传佛教高僧之间,并一度在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研修密宗,深得造诣。后被西藏恩久活佛和塔尔寺主持阿嘉活佛授于“丹巴增贝堪布”(含法幢尊师之意)的尊称。此前,心道在河西走廊传教时,也曾被一位高僧赐予“法幢”经幡。心道由此得到启示,决意将已在西北地区深入人心的藏传佛教理念融入天台宗,同时,借鉴净土法门佛理简炼,简单易行的特点,另辟蹊径,创立法幢宗。此举得到了藏传佛教九世班禅却吉尼玛和地方当局的支持,班禅大师随后即兼任“西北佛教居士林林护长”,原青海省教育厅厅长杨希尧任理事长。不久,心道即在兰州公开打出法幢宗旗帜,一时应者云集,燎原西北。不久,在心道女弟子广闻(法号尘空)的不懈努力和广大居士的支持下,在西宁西郊沈家寨地界建起了法幢寺。逐年建起了大雄宝殿、护法大殿、报恩堂、十殿元君府第等宗教建筑。历经半个多世纪,几经兴衰,几多演变,法幢寺终于成为迄今为止,青海地区唯一尚存且香火鼎盛的汉传佛教天台(法幢)宗尼姑寺院,成为西宁地区汉、藏、土、蒙等族佛教信徒礼佛集会的重要场所。
5、法幢寺无师徒传承关系,亦无转世制度,佛门弟子只以佛学成就排列名次,德高望重者遂成为历代主持。这种以德传钵,择贤为尊的传承制度,无疑开了民主治寺的先河,为法幢寺的兴盛与繁荣奠定了牢靠的人文基础。
6、西宁法幢寺的主要法事活动有:阴历二月十九日的观音圣诞会;阴历四月初八的释迦圣诞会;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了超渡亡灵而举办的盂兰盆会等。
7、天台宗为大乘八宗之开宗年代可上溯至北魏时期。是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经中国佛教徒精研细选之后成立的一个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天台宗不仅融会了许多中国传统的儒教和道教的一些理念,同时也吸纳同是上乘八宗之一的净土宗简便易行的修行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国情,增强了天台宗的传播活力。天台宗传入西北之后,又顺应天时地理,巧妙而又顺理成章地与藏传佛教联姻,创立了适合多民族共同信仰的法幢宗,极大地迎合了西北地区的民情民意。这实际上传承了二千年以来,中国佛教“变中求静,静中求存”的一种生存模式。
8、天台(法幢)宗以“正信、正解、正行、正果”为主旨,提倡“定慧双修”、“止观并重”、“自觉觉人,自度度人……”的修行方式,认为“心即佛,佛即心,心若觉悟,即是佛爷,心若迷信,即是众生,众生与佛只有在迷悟上的区别……”其教义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不仅受到文化界人士的推崇,也为生活贫穷,文化落后的劳苦大众所接受。
9、心道法师创立法幢宗之初,虽曾受到过一些佛教界人士的非议,法幢宗至今也未能得到佛教界广泛的认可,但心道法师精深的佛学造诣却为西北地区广大信徒所公认。博纳众长,力求完美的改革精神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普法理念尤为后来者所称道。这也是法幢寺后来居上,信徒云集的最主要原因。
10、西北地区不但生存环境恶劣,而且自古以来战乱频仍,民众深受其苦。佛家法门,是广大劳苦大众的精神支柱。这里的宗教建筑,历来是集各类文化之大成者,且屡毁屡建,宗教文化在这里彰显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抚史沉思,此地曾不知有多少千年古寺,因经不起风雨摧残,相继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西宁法幢寺能保留至今,且为教化民众,构建一方和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实属不易。如何去珍惜和扶持这份宗教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佛子的天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