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佛门:揭秘皈依佛门三宝的修行之道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7 浏览:851次

如何皈依三宝? (圣严法师)

皈依三宝的仪轨在佛陀时代是不需要的,因为皈依者的根基很厚。例如,释迦牟尼世尊的三皈依弟子中的第一位,也就是耶输迦之父,在佛陀面前这样说:"我现在皈依佛、法、僧,愿世尊听我作优婆塞"。说完这句话,他就被认为已经接受了三皈依。

实际上,在佛陀为五比丘授戒之前,世界上还没有比丘僧,佛陀为两个商人和龙王授了戒,即唱了三皈依,请他们皈依未来的僧团。可见,三宝是一体的。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不是皈依。

皈依三宝的词句其实很简单,但最好在皈依前熟悉一下。皈依的人都是在皈依时,由皈依师一句一句地念,有的人由于皈依师口齿不清或自己紧张所致,皈依后竟不知道皈依词的内容是什么,按理说,那样的皈依是成不了皈依的。

皈依词共三皈三结,现抄录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真名均可),尽形寿皈依佛。我将皈依佛法,直至生命尽头。我将皈依僧伽,直到生命的尽头。(念三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念三遍)

前三皈依说三遍,这是三皈依的三戒,后三皈依是三皈依的三结。皈依的紧要关头就是在传授三皈依戒的三说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传授三皈依戒中的无作戒。最好在授三皈依时观想: 念前三皈依时,由于自心的功德,十方大地震动,十方地面升起功德云;念后三皈依时,十方升起的功德云在自己头顶缓缓聚集,形成华盖的形状; 在念第三皈依经时,华盖云形成漏斗状,以瀑布的形状缓缓倾泻到地面;在念第三皈依经时,华盖云变成漏斗状,缓缓倾泻到地面。当念诵第三皈依文时,这团华盖云就会变成漏斗,缓缓地倾泻到自己的顶门,充满全身,并从身体向外扩展,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的扩展,充满十方世界--至此,自己的戒定慧就圆满了。如果做不到这种观想,至少也要把皈依的话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因此,弘一大师曾说过一句非常恳切的话,现抄录如下:

"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只要受了三皈依,最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一定要注意什么叫皈依三宝。二是受三皈依时,上师的话要非常清楚,否则上师的话都是文言文,听不懂,如是永远不能皈依三宝;或者隔得太远,听不懂,也不能皈依三宝;或者即使听得懂,大致能听懂,其中还有一两处疑点,也不能皈依三宝。在受戒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这三句话是最重要的,要高度重视;以后的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是三结,是无关紧要的;所以,诸位要受戒,首先要知道三皈依的意义。故欲受戒者,先知三皈依义,受戒时应注意'皈依佛'等三句。(见《律宗要义》)。

由此可见,三皈依虽然简单,但要如法受持三皈依戒却并不容易。我们相信,既然如此,今天还有很多三皈依弟子没有得到三皈依,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得到三皈依,可能会希望请各自的皈依师父或其他人重新灌顶一次。这在集体皈依仪式中是最不可靠的,集体皈依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十万人,只有他们的各种善根。

从宗教情感的形成和培养来看,授戒仪式越隆重,越能激发虔诚之心;授戒要求越严格,越能让人产生神圣感和庄严感。本来,要求老师在佛前磕三个头,接受三皈依就可以了。为了庄严起见,明朝末年,南京宝华山的一位律师按照传授菩萨戒乃至具足戒的规矩,编撰了一本《三皈五戒》,这本书至今仍在流传,被大多数三皈依的师父当作蓝本。

三皈依》共有八品:

1、铺座请师:皈依者为上师铺设法座,供养上师。香烛摆放整齐,然后去请上师升座。

2、开示:解释三皈依的意义。

3、请圣: 迎请十方三宝,证明他们也已皈依。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4. 忏悔: 忏悔往昔业障,清净身口意三业。之后,受持皈依三戒,不杂不染。

5. 接受皈依: 三皈依和三皈依愿。

6. 发愿: 发无上菩提心,愿度一切众生。

7. 劝进: 讲解三皈依的功德,劝导他们依教奉行。供养。

8. 回向: 将三皈依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无住众生,令其了脱生死,早日往生佛国。

说到这里,只有这样受持三皈,才算是庄严圆满。只是这种三皈依的正确模式,到了现在,还不能切中实际,因为所用的文字,都是文言文,虽然行文文雅飘逸,如果皈依师吃老本,兴说皈依,照本宣科,那是不能被被皈依者吸收的,既然不能吸收,也就不能皈依。因此,弘一大师也提出了批评: "宝华山见月律师所编的《三皈五戒正范》,所有指示都用骈文,听者不能理解,等于虚文而已;最好请老师译成白话文。" (见《律宗要义》)。

就实用性而言,"三皈五戒 "所列八项中,可谓缺一不可。比丘不能站着为白袍说法,所以要落座;要显示三宝的意义,所以要开示;三皈依导师是三宝的代表,为人传授皈依,所以要请圣; 三皈依和三皈依誓言是皈依的中心,因此必须执行;三皈依导师分为三个等级: 有心自修者为上品,只求解脱生死者为中品,只求解脱三途但仍生在天地间者为下品。因此,辅导发心也是必要的;为了增强精进心和坚定的意志,利益和辅导也是应该的;为了培养不自私的慈悲心,将功德回向给众生也是应该的。

在这里我想指出一点:原来佛教 ,没有大小之分,但偏重于小乘的形式。所以,律中的三皈依很简单,除了皈依三个字,就没有别的了。佛教到了中国,一切都趋向于大乘,所有的戒律,都是比照大乘来持的,所以除了增加了很多的项目,但这个增加,都是好的,不是坏的。今天,如果我们不把最初的三皈依当作大乘的修行,也可以省去发愿、回向等项目。

如果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不妨简化三皈依的仪轨,现在我试着制定一个简单的公式如下:

上师坐下礼佛后,受皈依者双膝跪地,双手合十。在简单解释皈依三宝的意义后,导师教受皈依者念诵忏悔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因贪嗔痴之始,由身语意所生,今于佛前求忏悔"。念诵三遍,每一遍都叩拜在地。

然后是正式的三皈依和三结戒: "我,寄居者A,将终生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诵三遍,每次都当场鞠躬。

然后念道:"我甲皈依佛,宁舍身命不皈依天魔外道。我甲皈依佛,宁舍身命不皈依外道邪教。我甲皈依僧伽后,宁舍身命,不皈依外道弟子。" 念三遍,每次叩头。

传授四弘誓愿 "我甲誓度无边众生。我甲誓断一切烦恼。我甲誓学法无边。我,A 先生,誓愿觉悟佛道。" 念诵三遍,每次叩头。

老师简要地展示了皈依的功德,并鼓励弟子们依教奉行,也就是教大家念诵回向偈: "皈依功德是大行,无边福德皆回向,普愿一切溺世众生,速往诸佛净土中。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此皈依功德圆满,皈依师坐下礼佛后,受皈依者感谢皈依师,普通三拜,其实是礼佛礼僧,但有一拜即可。

上面提出的简单皈依形式,不需要唱诵,可以一字一句地念出来,让受皈依者接受。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 "三皈三结 "中的三个誓言: "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教"、"不皈依外道门徒"。随着三皈依的确立,三皈依也具有了戒律的性质和作用。这并不是因为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为外道、佛教之外的一切宗教教义,虽然可能有其真理的一部分,但都是不完整的。

步入佛门:揭秘皈依佛门三宝的修行之道

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觉者,皈依佛,就不必皈依天魔;法是一切智慧的宝藏,皈依法,就能消除痛苦,获得安乐,就不必皈依外道邪说; 出家人是天地之师,最能传授清净之道,所以不必皈依外道弟子。这三个誓言的目的是防止已入正道的人再次误入歧途。

至于那些发完三愿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财产、土地、人民和生命而祭祀鬼神、拜祭天地的人,只要他们没有皈依之心,就还可以不皈依;但如果他们有皈依之心,就会不皈依。

说到 "戒 "的问题,皈依三宝后,确实有些事情是要戒的。上品皈依者,三宝戒律自然全无; 即使是下品皈依,也只应吃五种净肉(不疑我杀、不看我杀、不听我杀,自死禽兽食之残忍),不做屠宰业、酒业、娼妓业、赌博业等恶业,每年的一、五、九月,以及每月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以及月底的最后两天),都要持斋受戒。若能做到,在弥勒佛来临的第一会中就能解脱。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定要明白:我们皈依三宝之后,就皈依了十方三世一切三宝,所以回向偈下面有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第一句是诸佛,第二句是诸佛,第三句是诸佛。第一句是一切佛宝,第二句是一切僧宝,第三句代表无上法宝。这三句中包含了理体物相三宝。我们现在专注于事相,所以要恭敬供养诸佛菩萨圣像、一切文殊圣典、一切文殊高僧大德。

但是,我们的主佛是释迦牟尼,我们的主僧是皈依导师,为了报恩,偏袒我们的主佛和主僧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我们只把我们的主佛当作佛,而其他所有的佛都不是佛,那就是违反 佛教 的;同样,如果我们只尊敬我们的主佛,而不尊敬其他所有的僧人,那也是不对的。这就好比否定千万种善行,只肯定一种善行;只种一块田,荒芜千万块田,这无异于愚不可及!

皈依与出家有何区别?

I. 皈依是什么意思?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即佛、法、僧。皈依三宝后,就是真正的 佛教 弟子,任何有心学佛的人都可以皈依。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可以学佛,但皈依之后,在心态、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有善知识乃至佛菩萨、护法天龙八部来帮助、支持自己。

皈依三宝后,可以在家修行。在家 修行 的佛弟子一般称为居士。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改革家王安石、南朝梁武帝等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居士。

一个没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弟子的人,虽然可以得到一些利益,但终究无法获得身份印记。因此,皈依三宝不是多余的执着,而是学佛人必须要走的形式。佛经中说,世人虽然行善,但却无法断除前世的恶业,如果能皈依三宝,就能消灭前世的恶业。

第二,出家意味着什么?

出家有五种含义:一是出烦恼家;二是出生死家;三是出六道轮回家;四是出三界家;五是出污秽不净家。

出家的人,世俗人一般称呼他为师父。

第三,皈依与出家是什么关系?

出家不一定要皈依三宝,出家一定要皈依三宝。皈依并不意味着必须持戒,因为受戒还需要其他仪式。有些僧人会在皈依的同时受五戒或菩萨戒,但佛法是慈悲圆融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按部就班,酌情而行。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念佛放生中心 念佛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