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佛教戒律:比较研究比丘戒与菩萨戒的差异与联系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5-02 浏览:554次

比丘戒(佛教解释)

比丘戒是比丘和比丘尼应受的戒律。梵语(upasam!pa

a)或(upasam!pada^),巴利语同。音译为 Upasam!paa。又称 "近圆戒"、"近圆满戒"、"近具足戒"。又称近圆戒、近满戒、大戒。略称戒律。

比丘的戒律被称为具足戒,因为与沙门和沙弥的十戒相比,比丘具足了所有的戒律。根据《戒律》的规定,持满戒律者才有资格正式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比丘有 250 条戒,比丘尼有 348 条戒。根据《四分律》,戒律可分为八类,即波罗夷(比丘四条、比丘尼八条)、僧伽(比丘十三条、比丘尼十七条)、不定(比丘两条)、舍利弗(比丘三十条、比丘尼三十条)、 波罗提舍尼(比丘四人,比丘尼八人)、宗学(比丘一百人,比丘尼一百人)、妄语(比丘七人,比丘尼七人)。其余的十诵律仪、五分律仪、唯识善见律仪、巴利文戒律和藏文戒律则有不同的传承方式。五戒和八戒的传授方式是不同的,要受此戒须有特殊的受戒方式,如具足三师七证、四白羯磨等。五戒、八戒是从具足戒中提炼出来的,依根性观察,依次诱导,是持具足戒的方便,称为方便戒。受戒的资格不能与 "十三难 "和 "十障 "相冲突。

比丘戒与菩萨戒的区别

比丘戒与菩萨戒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解脱,后者是为了成佛。一般人都认为比丘戒律严格,是小乘佛法,不容易持守,而菩萨戒律非常宽松,大德们不拘小节,所以都愿意修大乘,这是绝对错误的。比丘戒不作恶不行善不犯戒,菩萨戒不作恶不行善更重要,否则就是犯戒。无论受持何种戒律,戒师和上师都教导我们要发菩提心,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才能发戒体。大乘和小乘的区别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心的实际行为。

经文记录

释迦牟尼大师在《增一阿含经》的序言中说 "此经多用律语,在外国有的国家不允许沙弥和眷属读诵。"从今以后,我们当务之急是保护它,使它与法相合。此国之急务也。" 戒律是地藏的秘密宝藏,在古代是不轻易示人的。大众的戒律是不可以听的,所以很多古圣先贤认为,没有受具足戒的人不可以看大戒,否则就会成为 "贼住",不能受大戒。换句话说,他们不得听闻或阅读戒律。

一切有部根本说毗奈耶》中说 "比丘经典总有三藏。在家外道可听闻两部,即论和经。维那教是僧人之道,俗人不得听闻。"

僧律》规定,如果比丘对未入门者说五部七器的名称,就犯了越毗尼罪,这也是比丘不应鼓励小众和俗人读律的有力依据。

分别功德论》中说,毗卢遮那是禁法,是释尊的沙弥和释尊的女人两部修道,不能听闻,也不能见到。

杨仁山居士所引《大集》在序言中说:"小乘律者,声闻人所集,未受戒者不可审"。

深度解读佛教戒律:比较研究比丘戒与菩萨戒的差异与联系

戒律录》(引《十住唯识论》)说:"大藏经云,律为上品,甘露味,唯佛所说,须在僧团中读诵,余众不得读诵,不可研习。" 大毗婆沙论》中说:"白衣不得闻法。"

大戒

在佛教中,比丘是受了 253 条戒的僧人。比丘戒又称大戒。即受戒者必须具有出家人的相貌,剃发、披袈裟,受过沙弥戒,受戒后必须严格遵守二百五十三条戒律,在一切境界上勤修苦行,择善离恶。扎什伦布寺68岁的僧人次仁多吉说,由于受戒仪式是藏传佛教密宗仪轨,所以戒律的全部内容绝不能外泄。他说,扎什伦布寺的所有僧人都为十一世班禅受比丘戒感到由衷的高兴。

比丘戒的意义

受比丘戒对于正在成长的年轻活佛来说意义重大。扎什伦布寺民宗委常务副主任萨龙-平拉说,在释迦牟尼向五智者传授四圣谛法的殊胜喜庆日子里,十一世班禅由上师江央嘉措授比丘戒,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也是藏传佛教界的一件盛事。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念佛放生中心 念佛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